院校新闻
财务战略与商业模式:从商业史中的经典看未来
如何把冰做成一门大生意?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开篇文字中写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若·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忆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很多人读这句话的时候,从未意识到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伟大商业创想。一个能真正盈利的项目一定在财务上要可行,在商业上要能够更好或不同,这其实都非常不容易。我们借助一个经典的历史案例一起来理解:创新思维从何而来?财务如何约束创新成功的实现?如何重构存量资源创造增量价值?
这一切,在今天的商业经营中同样适用。我们一起重温历史,透视未来。
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冰块在200年前的南美大陆完全就是神赐之物。那时,对于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人来说,冰块是大自然的产品,毫无新意;而对于生活在炽热难耐中的人来说,冰块则是超乎想象的存在。
如果人类在地理位置上没有南北大范围的流动,你不可能体察到这种差异化;就算你体察到这种差异化,你也无法抹平这种天然差异所带来的客户痛点。
在赤道附近的人们如此习惯于被炎热折磨,他们从未见过冰块,也没有体会过夏天的凉爽。
这就好比工业化之父老福特的一句名言:“如果我问客户喜欢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他们一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你很难让今天的客户为你提供明天的创意,也很难让他立刻为一种从未见过的事物掏腰包。
商业上从0到1的创新从来就不是精致设计,即使出现了也需要长时间地培育客户,而这个培育过程,工业经济时代借助试用和馈赠,而互联网时代则通过免费甚至是补贴来完成。其实,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对于冰块所蕴含的商机是一个叫图德的波士顿人从0到1创造出来的。
17岁的图德从寒冷的北方带着哥哥去加勒比海地区,希望温暖的气候对哥哥的膝关节疾病有所帮助,但那里无所躲避的湿热气候让图德产生了一个在当时荒谬绝伦的想法:为什么不把带来清凉的冰块从北方运到南方!
这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
全球贸易的历史清楚的显示,将一个地方随处可见的某种商品运送到稀缺的另一个地方去,就会发大财。
在图德看来,冰块在波士顿一文不值,但在哈瓦那就会是无价之宝。
然而,19世纪初的跨区套利行为均以失败告终。
人们如此好奇于眼前的冰块,但又不知道将其如何融入自己槽糕的生活结构,痛苦已经如此习惯,即使已经感受到了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清凉,但需求仍然没有被点燃。
更可怕的是,冰块溶解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当它变成水的时候,所有的商业价值将灰飞烟灭。图德为他过于自负的商业嗅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无论他如何传授使用冰块的细节,需求只有小幅增长,一切都需要看时间的脸色。在这个过程中,图德濒临破产。
这时的图德需要在财务上控制现金流风险并降低整个供应链成本。在试错和迭代了很多年之后,图德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将北方免费的冰块(大自然提供的核心产品)+免费的木屑(锯木厂的废品,用于保温)+免费离港的空船(从南方装运棉花卸货之后必须返程)创造性的连接,一门蒸蒸日上的生意终于初现雏形。
864年,图德去世,按现在的购买力计算,图德身家至少2亿美金,他把冰卖到了印度,并且那里还成为他最赚钱的市场。
创新需要带着财务的枷锁来进行,有时低成本的小规模试错(MVP)是必要的。
标签:
